2024年,國家金融體系持續發力支持實體經濟,各省市貸款規模與增速呈現顯著分化。東方融資網結合央行發布數據,從總量、增速、結構等維度深度解析全國貸款市場格局,揭示區域經濟活力與政策導向。
01各省增速分化明顯
2024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數據報告顯示,2024年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32.26萬億元,同比少增3.32萬億元。
社融數據被視為經濟發展的“領先指標”,地區社融增量的變化往往預示著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的調整。在地方層面,地區社融增量高,一定程度上將支撐當地經濟更快增長。去年各個省份地區的社融數據呈現出怎樣的分布呢,我們一起來看。
首先,從省級地區來看,2024年31個省份中有22個省份新增社融低于上年,僅有9個省份新增社融高于上年,其中北京同比多增較明顯。
央行數據顯示,2024年北京新增社融10584億元,相比上年多增9539億元,全國排名由2023年的第28位躍升至第11位,逆勢實現了明顯增長。
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,北京是眾多央企總部所在地。2024年債券市場利率快速下行后,很多央企加大債券市場發債力度,目的是降低債務成本,而這些央企債券發行帶動了北京社融規模的增長。
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點在于,江蘇社融再次超越廣東。
江蘇實體經濟活力較高,企業融資需求旺盛。長期以來,廣東和江蘇分別是中國第一大、第二大經濟大省。當前廣東仍是GDP第一大省,但江蘇與廣東的差距在縮小。統計數據顯示,2024年廣東GDP14.2萬億元,同期江蘇省GDP為13.7萬億元,二者差距縮小到0.46萬億元。
本次江蘇社融再次超越廣東,躍居第一,這可能意味著江蘇經濟有望在未來幾年繼續縮小與廣東的差距,甚至有可能超越廣東。
更廣泛來看,江蘇、浙江、廣東、山東、四川5省社融增量在全國占比43.8%,信貸資金向5個經濟大省集中的趨勢更甚,表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可能進一步分化。
另外,西藏、遼寧、海南、寧夏、青海等10個地區,2024年社融增量低于5000億元,其中遼寧2024年社融增量為負值。這10個省份多數為東北、西北地區地方**債務壓力較大的省份。
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出,發達地區獲得更多金融資源,有助于加快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,而欠發達地區面臨資金外流壓力,發展困難可能加劇。未來隨著金融監管政策和宏觀調控政策的調整,地區社融格局可能會出現新的變化。
02融資結構分化背后的區域經濟密碼
上面我們提到,2024年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32.26萬億元,分項來看,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17.05萬億元,占新增社融的比重為52.9%;**債券11.3萬億元,占比35.0%;企業債券1.91萬億元,占比5.9%。
從結構來看,2024年新增社融主要來源于新增人民幣貸款,其次是**債券和企業債券,三者占到社融的九成以上。但深入各省數據會發現,融資結構的區域性差異暗藏深層經濟邏輯。
先看人民幣貸款,首先人民幣貸款占社融增量的52.9%,仍是支撐實體經濟的核心力量。江蘇、浙江兩大經濟強省的人民幣貸款增量均超2萬億元,占其社融總量的75%以上,反映出制造業與民營經濟的強勁需求。
值得注意的是,安徽、湖北等中西部省份人民幣貸款占比也超過65%,顯示出產業轉移背景下,新興工業省份的融資需求正在快速釋放。
下面,我們來看**債方面。從各省GDP增速來看,非重債省整體表現優于重債省,但內部省間分化較大。
2024年度,我國GDP為134.9萬億元,按不變價格計算,同比增長5.0%。12個重債省2024年同比增速平均為4.66%,低于非重債省的5.14%。那是否說明經濟發展和**債務呈正相關呢?
其實不然,我們來看一組數據,2024年,內蒙古作為重債省經濟增速位列全國第一位,而山西、海南、廣東等非重債省2024年度經濟增速卻在全國處于后列。由此可見,經濟分化不完全受債務影響。
融資結構的區域分化,實質是經濟動能轉換進程的縮影。東部省份憑借多元融資渠道加速產業升級,中西部通過基建與產業轉移承接維持增長韌性,而部分北方省份則陷入“債務—增長”的負向循環。
東方融資網認為,未來政策需精準施策:對發達地區,應鼓勵直接融資創新,支持科技型企業;對欠發達地區,需通過財政轉移支付、綠色金融工具破解融資瓶頸,避免區域差距進一步擴大。